搜索

您的关键词

理工要闻
首页/ 理工要闻/ 正文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本科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基础。建设“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

作为示范性学院和新工科建设试点学院,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多年来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近年来,取得保送资格的毕业生大多数被保送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学生签约百度、阿里巴巴、华为、美团网、58同城、用友软件、金山软件、搜狗、奇虎360、美丽说、凤凰网、乐视网、去哪儿网等知名企业,2018届74%的毕业生年薪在10万以上。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四个服务理念和“面向行业、目标导向、校企协同、机制创新、突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学生为本、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人才培养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立足龙江,面向国家、区域和IT行业的发展战略需要和社会需求,培养具有扎实学科专业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良好综合素养的复合型、应用型工程人才。

大学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这是软微学院历任院领导的共识。学院以培养实用性的应用型、工程型人才为目标,突出体现多层次、复合型和国际化,专业特点鲜明。以社会需求和“主流技术岗位目标需求”为导向,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形成了基于校企协同的“2+1+1”人才培养模式,即2年通识与学科基础教育,1年专业教育,1年校企联合实践培养。在加强基础理论培养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强调能力本位;实行动态教学计划,突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课程设置遵循学科基础课扎实化、专业基础课工程化、专业课社会需求化的基本原则,随时根据社会需求进行调整;积极聘请国内外知名教师和企业资深专家、工程师授课,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企业合作培养软件人才;积极探索“定制式”就业新模式,安排学生到企业教学实践基地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被确立为“黑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教学改革  提升质量

高质量的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以满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需求为目标,以成果导向教育(OBE)和CDIO为人才培养理念,以校企协同育人为手段,以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以机制创新为保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适合学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方法、新机制,推进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在基于校企协同的“2+1+1”人才培养模式下,按照OBE理论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12条标准,进行反向设计,构建了与行业需求高度契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率先开展课程教学设计,科学制定教学大纲。学院各专业首先明确课程目标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支撑关系,在此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阐明课程所涵盖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以及需要掌握的程度(了解、理解、运用),给出讲授的重点、难点和讲授方法,为培养方案中的每门课程制定了教学大纲,并加以严格执行。

重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鼓励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互联网+教学方式,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开展“做中学”、探究式学习、案例驱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和O2O混合式教学方法改革。在“结构化程序设计(C)”课程中,全面推行O2O混合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翻转,建立了新的考核体系,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课程参与度,增强了教学效果、提升了教学质量。

率先进行了基于课程分类的考核方式改革。根据课程的性质与特点,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别课程分别采用在线考试、大作业、论文答辩、项目实践等多种考核方式,实现了对学生知识的考核向能力的考核转变。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把对产品、工程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以及“创意—创新—创业”贯穿于本科实践教学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构建了校企“两段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即构建了“认识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开放性创新实验—学年综合设计—校内实训”等多环节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加强校企合作与定制式培养模式,与东软集团、青岛软件园、创意电子、世芯电子等10余家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实习基地,每年接纳150名左右学生进行校外实习和毕业设计。学生在企业实践基地通过项目实训来完成一个完整的企业实际项目,并以真实项目为背景,进行为期一年的毕业设计,从而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业化素质。到企业实习的学生能全部签约就业单位,很多学生被阿里巴巴、华为、美团网、58同城、用友软件、金山软件、搜狗等知名企业录用。软件工程系15级本科生宋增林,学习成绩优异、创新能力强,暑假前往杭州阿里巴巴总部进行实习。在经过五轮面试后,获得了阿里巴巴研发部门的实习offer。在今年在实习过程中表现优异,以较高的评级通过转正答辩,投递录用比为几百:1,拿到了阿里巴巴集团的正式offer。与此同时,宋增林同学得到了多家知名公司的青睐,最终选择了阿里巴巴公司。

狠抓实验教学,强化注重学生基础实践能力培养。课程实验与实践教学开出率为100%。实验室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各类学科竞赛以及EDA协会、计算机协会、ERP协会、ACM协会等学生科技类社团进行全面开放,进行相关实践的训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

重视教学改革研究工作,2017年学院取得了标志性的成果:软件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申请获得受理,张宏国院长获得了教育部新工科探索与实践项目《地方高校新工科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全省25项。

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院以“以赛促学”为指导,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支持学科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各类科技竞赛,如ACM-ICPC(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CCPC(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TI杯电子设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三年来共有347人次获奖,其中2015年91人次获奖、2016年159人次获奖、2017年至今97人次获奖。共获得奖励282项,其中国际级二等奖10项、国际级三等奖1项、国际级优胜奖4项;国家级一等奖2项、国家级二等奖10项、国家级三等奖11项、国家级优秀奖7项;地区级一等奖4项、地区级二等奖1项、地区级三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41项、省级二等奖78项、省级三等奖93项、省级优秀奖13项。

2017年,于晓磊、张腾蛟、于鹏获同学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级A类二等奖。吴迪同学在2016年第七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获Java软件开发组全国一等奖。

立德树人  协同育人

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归根到底,就是立德树人,这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的灵魂。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学院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主线,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

多年来,学院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做好立德树人这一功课,明确立什么样的德。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学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弄潮儿。切实树立新的思政观,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育人体系。

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扎实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开展主题教育、选树学生典型、养成教育、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等途径,并采取院领导担任新生班主任等制度,推进关心学生、服务学生、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的落实,取得很好的育人效果,切实增强了广大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三年来,共开展“不忘初心跟党走、奋斗铸就中国梦”等系列主题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安全教育等活动20余次,学生参与率100%,实现了全覆盖。学生参加各类文化、科技竞赛、志愿服务及社会实践等活动百余项,参与人数2000余人,获奖人数350余人。

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过程中,着力推动学院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座谈会、研讨会、调研等环节,制定出台了《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试行稿)》,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深入挖掘专业课的育人因素,把专业课讲出思政味,重点开展了职业素养和科学精神教育,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实现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出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构建多方协同育人的新格局,推动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人人成才,切实提高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度。注重科研育人,通过让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并在指导他们开展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科研能力,以更好地实现育人的目标。软微学院历来重视科研育人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并采取了诸多具体的举措,也达到了很好的预期效果。首先,学院要求拥有科研实验室的教师必须承载一定数量的本科生,让本科生实际参与教师的具体科研活动,增强技术开发能力,锤炼意志品质,锻炼严谨的工作作风,提升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其次,投入大量资源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创新实践项目;最后,对于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的学生和指导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教师在评价机制上予以政策倾斜。从效果上看,科研育人效果斐然,极大地提升了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保研生、高薪就业毕业生很多都出自于教师科研实验室。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夏腾溪同学成功保研并直博清华大学,宋增林同学以“双非”生,本科生的身份成功应聘阿里巴巴集团。

通过不断努力,学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不断提升。近五年来,学生一次就业率均高于91%。2017届,年薪10万以上的毕业生占总人数二分之一以上。2018届毕业生年薪10万以上者占74%,年薪15万以上者占45.7%。

2018届免试推荐10名学生分别保送至中国科学院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其中9名学生保送至“985”高校;2019届免试推荐10名学生分别保送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微电子所,2015级软件工程系夏腾溪同学保送至清华大学师从张尧学院士,硕博连读,实现了学院学生保送清华大学研究生“零”的突破。近几年,学院先后涌现出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北京儒苑英才”奖学金、校“五四青年奖章”、国际级和国家级等各类竞赛获奖者等一大批各类优秀学生典型。

当前,学校正处于“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软微学院进入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新工科建设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阶段。学院要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基本遵循,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办学成效

学生获第40届ACM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亚洲区银奖

学生获2017年ACM大赛亚洲区铜奖

教学改革研讨

学院举办第七届程序设计大赛

最新推荐